零風險是一種可預測的單一結果,風險恰恰相反,它是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將會發生的機率。在一個完美的世界中,我們評估風險會涵蓋所有可能結果,並為每一種結果估出準確機率。但是,世界充滿不確定性,我們缺乏預料可能全盤出錯或做對的想像力,也多半無法確切算出機率有多高。我們所能做的工作只是猜測,往往最科學的方法就是評估風險:分析過去的資料、生成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情,然後預期發生的機率。
有時準確估計不難,但在某些情況下衡量風險幾乎不可能。當談到衡量風險的挑戰時,我認為沒有比電影業更適合佐證的例子。讓一代又一代的風險建置模型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就是:電影賣座的準確機率。
風險模型失準之地
好萊塢常被稱為夢碎之地,這種一天到晚押錯寶的地方往往是我們探索風險的沃土。每天都有年輕、雄心壯志又才華洋溢的人來到好萊塢,一心期盼能闖出名號。但很少有人真的實現夢想,多半是帶著怨恨和遺憾離開。好萊塢也可以稱作風險模型的失準之地。包括銀行、避險基金和保險公司在內的投資者進軍好萊塢已有悠久歷史,他們一直以為可以用科學和數據駕馭電影市場,但往往也以眼淚或訴訟收場。在好萊塢的金融界流傳一種說法:賺大錢的祕訣在於:先帶三倍的錢進來。
近期的受害者是好萊塢製片萊恩.卡瓦納(Ryan Kavanaugh),他是洛杉磯人,在報告他的蒙地卡羅模擬法時吸引好萊塢注意。這套模擬是以一個極為複雜的Excel表格來運作,並保證變幻莫測的事也能預測。他聲稱他的模型可以預測哪些電影會取得佳績、哪些電影會砸鍋。那是一樁誘人的提案。
這種可預測性是誘人的,因為它對好萊塢而言仍是難以捉摸的目標。如果過往的表現能代表成功值,那麼投資者早就跑得不見人影了。然而在好萊塢,每個人都在海量的隨機結果中尋找下一部轟動大片。萊恩.卡瓦納就和前人一樣,他的模擬法最終也步上失敗的後塵,但這是在很多投資者競相買進之後的事。